沒有工具的制度,就像沒有引擎的車
當公司推行了全新的績效制度,洋洋灑灑的內容包含:每季 OKR 制定與檢視、主管與員工雙向回饋、年度績效面談與發展計劃。
規劃的完美無缺,但一年後的檢討會議上卻發現一些狀況,
• OKR 記錄分散在 Excel、簡報和紙本文件
• 主管回饋沒有固定格式,品質差異極大
• 年終評核資料蒐集耗時數週
• 員工普遍感覺制度很複雜,但沒有幫助
制度的方向沒錯,但為何跑不動?
許多企業都有相同的問題,認為目標訂定完畢就大功告成了?實際執行時毫無章法,執行起來卻像用手推一台沒有引擎的車,累得要命、速度又慢。常見的狀況就是,
• 流程碎片化 : 不同環節分散在不同檔案、平台或紙本,資料無法串接。
• 資訊不可追溯 : 缺乏即時記錄與歷史追蹤,評核時只能依印象或零散紀錄判斷。
• 制度推動成本高 : 每個步驟都靠人工追催,HR 與主管投入大量時間處理行政瑣事,而不是專注在真正的管理與教練工作。
工具就是引擎,必須穩定且持續地運轉。
- 一站式績效平台
• 把 OKR 制定、任務追蹤、回饋記錄與評核打分整合在同一系統。譬如企業內自行開發的績效模組,或是Quiwa提供的功能就能完整提供。 - 自動化提醒與收集
• 工具自動提醒主管與員工完成關鍵步驟譬如回饋、檢視、面談,減少人工催辦。 - 即時數據與可視化
• 平台提供儀表板,隨時顯示目標達成進度、回饋紀錄與評核分佈,讓決策依據透明化。
💡 小技巧:選擇工具時,不是功能越多越好,而是要看它能否與公司日常工作流程緊密結合,降低切換成本。
當制度與工具結合,會出現這些改變:
• HR 不必再花數週時間蒐集評核資料。
• 主管能在任何時間點打開員工的歷史回饋紀錄,進行有依據的評估。
• 員工感覺制度更輕鬆好用,自己就能即時眼見達成狀況,更願意主動參與目標設定與回饋。
制度只是方向,工具才是推動的力量
從今天開始,檢視你的績效管理流程中,哪些環節還在用手推車。
找到能串接目標、回饋、評核的工具,讓制度搭上高鐵真的動起來。
感同身受 | 我想試用
column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