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識專欄

績效管理的知易行難 : 當績效成了回憶測驗,公平性就開始流失

年終評核之所以讓人心累,關鍵在於它常被執行成回憶測驗。主管依印象回顧一整年的表現,容易忽略過程努力與情境差異。當評核依賴記憶與主觀判斷,公平性便開始流失,績效結果更多反映評核者的印象偏差,而非員工的實際貢獻。若缺乏全年持續的目標追蹤與即時回饋,績效管理將失去激勵與改善的作用,甚至造成士氣下滑。唯有將評核轉化為平時的對話與紀錄,才能兼顧公平與成長,讓績效成為促進發展的工具而非壓力來源。
  • 回憶型評核怎麼評都不公平

每到年末,辦公室的氣氛總是格外凝重。主管們忙著翻找過去的工作紀錄,員工則在想著怎麼證明自己這一年其實我很努力
員工的心聲是:我不是沒做事,只是沒被看到。主管的心聲則是:我記不清他整年的表現,只能依印象來判斷
這就是典型的 回憶型評核靠記憶來打分,結果誰都覺得不公平。
年終評核讓人心累,常見有三大原因

  1. teamwork01缺乏即時績效紀錄 : 一整年的表現沒有被持續記錄,年末只能回憶,記憶偏誤不可避免。
  2. 評核依據不透明 : 員工不清楚分數怎麼來的,只看到最終等級與獎金金額。
  3. 回饋時間點太晚 : 評核時才告訴員工問題在哪,一翻兩瞪眼,早已錯過修正的時機。
  • 日常建立績效資料的連續性

  1. 即時回饋(Micro-feedback)系統 : 主管可隨時記錄員工的表現與關鍵事件,形成績效日誌。例如OKR 工具、雲端績效系統、專案管理工具的評語功能。
  2. 透明化評核指標 : 將評分標準、KPI 達成度、行為表現公開,讓員工隨時可查看。譬如將表板可視化、個人績效檔案。
  3. 季度或月度小型評核 : 年度評核拆成多次短週期評估,減少記憶遺漏並及時修正方向
    💡 小技巧:讓員工和主管都能即時補充,歷程被記錄下來,才可以維持雙方建立公平機制的信心。
  • 當即時紀錄與透明化落地後隨即帶來的變化

• 年終評核不再是突擊檢查,而是全年累積的總結。
• 員工能清楚知道自己分數的由來,信服度提升。
• 主管評核時更有依據,避免印象分數導致的黑箱爭議。

  • 年終評核的公平性是平時的每一次記錄與回饋累積出來的

過去評核面談上,主管根據印象打分:某位同事因最近一個月表現很好,就拿了高分。另一位雖然上半年戰功彪炳,但下半年較安靜,評分卻被拉低。
從今天開始,建立一套簡單的績效日誌,不管是系統、表單還是手寫,只要能讓事實被保存,就能減少年終的爭議與壓力。
公平,不是臨時決定的,而是全年維護的
心有戚戚焉 | 我想試用

columns

Explore More

從興趣的主題中尋找更多專欄

性格工具

職涯成長

團隊管理

情緒關係

績效思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