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識專欄

績效管理的知易行難 : 為什麼績效制度推了多年還是無感?

許多企業投入多年推行績效制度,卻仍讓員工覺得無感,核心問題多在於制度與日常工作脫節。若績效指標僅存在於文件與年度評核,而缺乏持續追蹤、即時回饋與資源支持,員工自然難以感受到制度的價值。績效管理唯有與日常管理緊密結合,並讓成果與獎酬、發展機會直接連動,才能真正驅動行為改變與組織成長。
  • 當制度只存在文件裡,它就只是裝飾品

teamwork當公司制定全新的績效制度,洋洋灑灑涵蓋 KPI、OKR、獎懲、評分表,並且舉辦了多場跨部門培訓會議,主管與員工都簽名承諾落實。
剛開始大家還滿有興致,但一年、兩年、多年過去,制度文件依然完好無損地躺在共享資料夾裡,
不僅沒有任何改變,公司整體的績效也沒有任何起伏,更別說是員工看待制度就像書櫃的百科全書一樣,看著漂亮實際落地卻乏善可陳。制度沒壞,卻像從沒真正存在過。

  • 績效制度推了多年卻無感,常見的根源問題:

  1. 制度與日常工作脫節,制度文件很完整,但執行細節沒有融入日常工作流程。
  2. 缺乏持續追蹤與優化,年初訂定目標後,下次見面就是年末評核,目標一設定完畢就被視為完成專案,過程毫無追蹤,更別說是改善。
  3. 管理層示範不足,主管自己不依制度做績效管理,員工自然不會重視,沒有人關心最後就是淪為裝飾品。
  • 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

要讓績效制度起來,不只是文件完整,而是要讓它成為玩真的!!

  1. 制度系統化 : 把制度流程直接內建到日常工具,例如 KPI 更新、目標設定、回饋意見收集,都在同一系統完成。譬如將績效模組嵌入 CRM、專案管理系統,減少另開系統的阻力。
  2. 季度檢視與調整 : 每季檢討制度的執行情況,根據回饋修正目標與執行方向、評分標準等,忠實的改善流程與工具。
  3. 主管行為示範 : 高層與中階主管需公開使用制度工具,例如 KPI 更新、會議討論以制度為依據,建立文化示範。
    💡 小技巧:制度落地不是靠更多規則,而是靠「更少阻力」。並且讓全員真正感受到這些就存在日常中,能在原本的工作習慣中完成的流程,才容易長期執行。
  • 當制度真正融入日常並持續優化

• 員工不再把績效制度當作年末檢討,而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。
• 績效制度也不只是獎金分配的公式,變身為員工成長的基礎。
• 制度從文件變成決策依據,幫助資源分配與優先排序。
• 大家討論的就不再是制度存不存在,而是怎麼讓它更有效

  • 讓制度成為日常工作流程的一部分

從今天開始,選一個制度條款或挑選一個部門,想辦法把它搬進系統融入流程當它成為大家每天必經的動作,制度才真正落地。
心有戚戚焉 | 我想試用

columns

Explore More

從興趣的主題中尋找更多專欄

性格工具

職涯成長

團隊管理

情緒關係

績效思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