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識專欄

統一目標不是公平而是陷阱,並非績效管理該有的樣子

在許多組織裡,目標管理(Goal Setting)往往從一個看似合理的假設出發「同樣職位,當然該有相同目標」。這樣的設計看似公平,實則隱藏著績效管理中最致命的陷阱,忽略個體差異,讓制度與真實績效表現脫鉤。
  • 統一目標的假公平真失衡

    • 真實的場景正在上演,銷售部門設定每月成交 10 單為全體業務共同的KPI。結果呢?
      • A 業務分配到舊客戶群、熱銷產品,很快完成任務並超標達成 300%
      • B 業務剛上任、客群冷門,努力了兩個月仍然只有 20%
      • C 業務業績衝破天花板,但因 KPI 設定過低,達成率超過1,000%根本無法反映真實貢獻
      • D 業務面對極難的市場挑戰,雖未達標,但已展現高度策略與執行,最終仍被打為低分
      這樣的制度,不僅無法激勵表現,也無法辨識潛力,更讓員工覺得績效評價莫名其妙。
  • 真正有效的目標管理:關鍵不是一致而是適切

    • teamwork07✅目標應該結合情境與人,而非一刀切
      • 同樣的職位,不代表同樣的任務難度。
      • 業務場域、資源條件、任務階段皆不同,應根據當下挑戰性設計目標。
      例如:「月成交 10 單」對資深業務可能只是基本盤,但對新進業務來說,是極具挑戰的目標。目標應該具備等級、彈性與成長性,而非靜態標準
      ✅引入目標難度與個人化 KPI觀念
      • 設計績效時,不是只看達成率,而是「是否在挑戰合適的目標」。
      • 可結合績效階層(如 SMART+Stretch)、潛力分級、學習曲線,設計不同階段性目標
      ✅從靜態 KPI轉向動態回顧與調整
      • 過去績效常是年初訂一次目標,年底才討論成果,這本質上是無效的管理流程
      • 應該設計季度檢視、雙月調整的 Check-in 制度,讓目標具有滾動性,與業務現實同步。
      ✅ 納入行為、成長與潛力的多元評價維度
      • 單一目標導向會壓縮創新、合作與個人成長空間。
      • 建議設計「目標達成 + 行為面 + 發展面」三維評分機制,補足純數字的不足。
  • 更成熟的績效制度長什麼樣?

    • 績效管理若想真正發揮促進個人與組織共同成長的價值,不能只是寫表格、打分數,而應該像是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長期對話與共同調整機制。
      以下是成功企業與敏捷型組織常採用的幾種做法:
  • 1. 目標差異化設計:依據員工職能成熟度與市場挑戰訂定個別化目標

    •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「同一個 KPI」。更成熟的制度會根據以下兩項做差異化設計:
      • 員工的能力成熟度(如新手、熟手、資深策略型)
      • 任務或市場的難易度(如區域差異、客戶特性、資源支持度)
      譬如將業務員分成三個層級:
等級 能力特徵 目標樣態
新進業務 正在建立客戶名單 預約會議數、陌生開發次數、基礎流程學習完成度
中階業務 穩定維持業績 每月成交數、續約率、平均客單價提升
高階業務 具策略思維與影響力 高價值客戶開發、指導新人成效、產品組合導入率

這種方式不只反映難易度,也給不同階段的員工合理的挑戰空間與成就感。

  • 2. 績效三明治模型:KPI + 行為 + 成長潛力

    • 傳統績效評核常只重視結果數字,但忽略了過程中的行為價值與未來發展潛力。三明治模型提供三層次指標:
      • KPI 達成度:衡量目標是否達成
      • 行為展現:是否展現企業價值觀、合作、創新、客戶導向等關鍵行為
      • 成長潛力:學習力、跨部門溝通、問題解決能力等中長期可發展特質
      實際操作可以將「績效結果(50%)+ 行為展現(30%)+ 潛力觀察(20%)」組合評估。即使某員工 KPI 尚未達標,但因創新提案極具潛力與團隊貢獻,仍能得到正向評價與晉升推薦。
      這讓績效評價更全面也更鼓勵長期投入與價值創造。
  • 3. 持續性對話與調整機制:取代一次性考核

    • 不再是年初定目標、年終才揭曉結果,而是轉向滾動式目標管理,強調季度檢視、階段性調整,搭配主管與員工間的持續對話。
      譬如導入 OKR(Objectives & Key Results)制度:
      • 每季訂一次目標(包含團隊目標與個人目標)
      • 每月一次 1-on-1 對談,確認進度、資源支持、困難點
      • 期中可調整目標內容,反映市場變化與專案優先順序
      這樣的流程讓員工不再獨自承擔目標壓力,而是在共同參與與資源支持下,穩健推進目標。
  • 4. 陪跑式管理:主管不再只是年底評分,而是與員工共同追蹤與支持

    • 傳統管理是看結果打分數,現代績效制度強調主管的角色轉變為教練(Coach)與資源引導者。
      建議主管每月與直屬部屬進行一次成果與阻力回顧,包含:
      • 上月成果分享(What Worked)
      • 面對的挑戰或瓶頸(What’s Blocking)
      • 接下來需要的協助(What’s Needed)
      • 自己學到了什麼,想持續強化什麼(Learning Loop)
      這樣的陪跑式對話,提升主管與部屬的互信,也能及早發現問題、動態調整策略,避免績效管理成為事後才懲罰的工具。
  • 績效管理不是制度公平,而是挑戰合理

    • 如果我們只追求制度外表的一致,就會落入假公平的陷阱,犧牲的是制度的彈性與實效。真正的公平,不是每個人都有一樣的目標,而是每個人都在合適的挑戰中努力與成長。績效管理不應是壓力的來源,而應成為促進對話、支持發展的工具。這需要的不只是表格與公式,而是更深刻的對人、對情境的理解。
columns

Explore More

從興趣的主題中尋找更多專欄

性格工具

職涯成長

團隊管理

情緒關係

績效思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