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識專欄

職場偏差行為 : 預見洩密風險的蛛絲馬跡

當企業的營業秘密失竊,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:誰是內鬼?、防火牆哪裡出了漏洞?。我們急著尋找兇手與兇器,卻很少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:這場犯罪,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?

台積電的洩密案告訴我們,真正的第一犯罪現場,可能不是在員工複製檔案的那一晚;而是在他第一次虛報加班費、第一次在辦公室散播謠言時,就已經悄悄佈下。這是一場由無數個微罪所鋪陳,最終引爆的完美風暴。

  • 洩密不是偶然:什麼是職場偏差行為?

tsmc職場偏差行為(WDB)是指員工故意違反重要組織規範,並因此威脅到組織或其成員福祉的自願性行為。它是一個光譜,而非一個單點。光譜的一端是相對輕微的行為,例如:
• 生產偏差:故意遲到早退、工作怠惰、拉長休息時間。
• 財產偏差:未經允許取用公司文具、虛報費用、利用公司資源處理私事。
• 政治偏差:散播謠言、背後說同事壞話、刻意排擠他人。
• 人身攻擊:言語騷擾、職場霸凌、威脅恐嚇。
而光譜的另一端,就是諸如竊盜、破壞、洩漏營業秘密等嚴重傷害組織的行為。關鍵在於,這些行為之間存在著關聯性與升級性
心理學上的「破窗效應」(Broken Windows Theory)在此同樣適用:當組織對輕微的偏差行為(例如:虛報加班費、上班時間炒股)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就等於默許了規範的破壞。這不僅會讓該員工的行為變本加厲,更會向其他員工傳遞一個危險的訊號:「在這裡,規則是可以被打破的。」

  • 反正公司也沒發現:偏差行為的心理滑坡

一名頂尖工程師,為何會從一個小小的規範違反者,演變成可能動搖國本的洩密者?
這背後是一條危險的心理滑坡。根據《應用心理學期刊》(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)的一項研究,員工的偏差行為與其感受到的組織公平性呈現高度負相關
當員工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對待,無論是薪酬、晉升機會還是工作分配,他們更有可能透過偏差行為來報復或補償自己。
這個過程通常是漸進的:

  1. 初始不滿:感覺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,產生怨懟心理。
  2. 輕微犯規:既然公司對我不好,我佔點小便宜也無妨。開始出現遲到、怠工或公器私用等行為。
  3. 合理化:當輕微犯規未被察覺或糾正,就會將行為合理化,降低罪惡感。大家都這樣,沒什麼大不了的
  4. 行為升級:隨著道德底線的模糊,加上外部誘因(如金錢誘惑)的出現,個體就可能跨越紅線,從事更嚴重的偏差行為,例如竊取機密,並將其視為拿回我應得的東西
    台積電內鬼案中的涉案人員,很可能就經歷了這樣一段心理歷程。竊密,是長期累積的不滿與偏差行為,在特定誘因下的總爆發。
  • 一條洩密之路的起點

我們可以想像阿傑是一位被公司倚重的老將,技術能力出色,但近年總覺得自己被後浪追趕,晉升無望。
• 第一步:生產偏差
他開始不再像以前一樣投入,開會時滑手機,下午三點就進入「待機模式」。他心想:「反正多做也不會加薪,不如輕鬆點。」
• 第二步:財產偏差
他開始將實驗室的一些高價耗材「借」回家做自己的side project。被問起時,他總能用專業術語搪塞過去。他告訴自己:「這些東西報廢也是浪費,我只是物盡其用。」
• 第三步:政治偏差
他對新來的主管陽奉陰違,私下對同事抱怨主管的決策,甚至匿名在公司論壇上發表負面言論。他覺得自己是在「伸張正義」。
• 第四步:洩密
一天,一家競爭對手的獵頭聯繫上他,開出了他無法拒絕的薪酬,並暗示需要他帶來一些「專案經驗」。
此時的阿傑,對公司的歸屬感早已蕩然無存,道德底線也已模糊。他認為這是公司虧欠他的,是一個讓他「扳回一城」的絕佳機會。於是,在一個週末的夜晚,他用手機拍下了那些他再熟悉不過的機密文件。
這條路,起點只是微不足道的怠工與抱怨

  • 如何建立偏差行為的預警與防禦系統?

面對隱形的偏差行為,HR不能只做被動的消防員,而應成為主動的風險預報員。以下是具體的落地方法:

  1. 招募階段:篩選高誠信度的那位對的人
    • 利用合併問卷的方式將馬基維利主義量表加入一般性向測驗中,降低作答的預期防備心理,藉由工具達到同時回收敏感性較高的問卷或測驗。
    • 深入的背景調查:不僅是確認工作經歷,更要與前主管或同事探討候選人的人際互動模式、壓力反應與團隊合作精神。
  2. 管理階段:訓練主管成為第一道防線
    • 建立「異常行為清單」:對主管進行培訓,讓他們能辨識出員工的早期偏差行為警訊,例如:工作態度180度轉變、突然出現的財務問題、社交孤立、對公司規定頻繁抱怨等。
    • 賦予主管處理權限與工具:教導主管如何進行非正式的關懷約談(避免質問),並在必要時,如何記錄員工的偏差行為,以及何時應尋求HR的協助。
  3. 組織層面:打造高組織公平性的環境
    • 透明化的績效與晉升機制:確保流程公開、標準一致,讓員工相信努力會被看見與回報,從源頭減少不公平感。
    • 建立有效的申訴管道:提供一個安全、保密的管道(如員工意見箱、獨立的申訴委員會),讓員工的怨氣有正常的宣洩出口,而不是轉化為破壞性的偏差行為。
    • 落實「一致性」紀律:無論職位高低、績效好壞,對違反規定的行為都應一視同仁地處理。對「明星員工」的放縱,是對組織文化最大的腐蝕。
  • 防微杜漸,勝於亡羊補牢

台積電內鬼案的代價是巨大的,它提醒了所有企業,最堅固的堡壘,也可能從內部被攻破。真正的資安,始於對「人」的理解與管理。
與其投入天價預算去追查已經造成的損失,不如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前端的預防。透過系統性地評估、辨識與管理職場偏差行為,企業才能真正做到防微杜漸,在星星之火燎原之前,就將風險的火苗徹底撲滅。
職場偏差行為評估

columns

Explore More

從興趣的主題中尋找更多專欄

性格工具

職涯成長

團隊管理

情緒關係

績效思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