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識專欄

績效管理的知易行難 : 從績效與成長,如何讓評核變成教練對話

績效評核若僅停留在打分與排名,容易讓員工感到被評價而非被支持;但若能轉化為「教練對話」,則可成為促進成長的契機。主管應透過提問與傾聽,幫助員工回顧成果、找到優勢與改進方向,並共同設定可行目標。如此,評核不再是一次性的壓力事件,而是持續發展與建立信任的過程,讓績效真正連結到個人成長與團隊進步。
  • 當評核不該只是打分數,而是啟動下一步的起點

teamwork04年終評核會議上,主管對小宇說:「你今年的績效是 B,表現穩定,但還有提升空間。」
會議結束後,小宇心裡滿是疑問:具體哪裡要提升?公司希望我明年做到什麼?B 的意義是什麼?只是沒達到 A 嗎?
評核結果被寫進系統,但對小宇來說,它並沒有帶來方向感。績效評核就像是成績單發放,而不是成長的啟動會。
很多公司評核會停留在評分層面,無法轉化成成長動力,常見原因有三個:

  1. 評核聚焦在過去 : 總是在回顧已發生的事件,缺乏對未來的規劃與行動設計。
  2. 對話缺乏結構 : 評核變成片段的意見交換,沒有系統化的引導。
  3. 缺少可落地的後續計劃 : 即使有改進方向,也沒有轉化成可追蹤的行動項目。
  • 要讓評核變成教練對話,需要用工具與方法把「過去的總結」轉成「未來的行動」。

  1. 使用教練對話框架 : 例如GROW 模型(Goal 目標、Reality 現狀、Options 選擇、Will 行動),可以利用工具可以在評核系統內留下這些對話紀錄,確保每次評核都有結構化引導。
  2. 績效與發展計劃綁定 : 評核結束後,系統自動生成 IDP(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),包含短期與長期行動項。
  3. 持續追蹤而非一次性 : 工具定期提醒主管與員工檢視 IDP 進度,讓教練對話延伸到全年。或是每季一次的成長檢視會,在績效系統或 OKR 工具中檢視進度。
    💡 小技巧:在評核會議中,把至少 50% 的時間放在未來規劃,而不是只討論過去表現。
  • 當評核轉型為教練對話

• 員工不再害怕評核,反而期待它帶來方向與資源
• 主管的評核對話更聚焦,能啟發員工思考下一步
• 公司績效系統不只是打分工具,而是人才成長平台

  • 評核的價值不在於分數,而在於對話能否啟動改變

從下一次評核開始,嘗試用教練式提問框架,幫員工設計一個可追蹤的成長計劃
當績效對話從成績單變成成長地圖,績效管理才真正完成它的使命。
引起共鳴 | 我想試用

columns

Explore More

從興趣的主題中尋找更多專欄

性格工具

職涯成長

團隊管理

情緒關係

績效思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