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轉的目標管理:看似有制度實則無實踐
- 許多企業中,年初的目標設定常常是一場形式上的盛會。主管們花了數週時間蒐集資料、討論指標,寫進績效系統中後,彷彿一切就此完成。然而,實際情況卻是這樣展開的:
第一季: 目標剛訂下來,員工還在摸索方向,但主管忙於年度預算、人事變動與專案啟動,沒有時間針對目標逐一說明或對焦。
第二季: 各單位進入業務高峰,日常任務、突發狀況、跨部門協調成為主軸,目標沒人提、沒人問、沒人記得。
第三季: 有些專案已經偏離原先設定,但因沒有定期 Check-in,沒人提出調整。目標與實際工作的落差越來越大。
第四季: 年底快到了,主管被要求交出績效評分表,只好回頭翻找年初的績效目標,開始補填資料、推估達成率,甚至與員工互相猜測自己當初訂了什麼。
這樣的情境,在許多公司都不陌生。表面上有 KPI、有制度、有打分,但實際上,目標根本沒有發揮它該有的管理功能,也完全無法支持對員工的評價與發展。
- 許多企業中,年初的目標設定常常是一場形式上的盛會。主管們花了數週時間蒐集資料、討論指標,寫進績效系統中後,彷彿一切就此完成。然而,實際情況卻是這樣展開的:
為什麼「空虛的目標管理」會對評核沒幫助?
-
- 缺乏過程追蹤,績效結果失真
沒有持續追蹤,考核時只看最終結果,忽略過程努力與挑戰。例如某專案延期,主管不了解中途發生的問題,只看結果打低分,讓員工感到挫折。
追蹤的目的是及早發現問題並進行調整。若缺乏此環節,潛在的問題會被掩蓋,直到演變成更大的危機,屆時解決成本將更高。
- 缺乏過程追蹤,績效結果失真
-
- 目標失去指引意義,變成擺設
KPI 本應引導資源與行動,但若無過程檢核,就成了沒人要管的數字。員工自然會轉向追求主管眼前關注的任務,而非KPI本身。
當目標沒有被認真對待時,績效評估就失去了客觀的依據。評估結果可能流於形式,無法真實反映員工的貢獻與不足,也難以辨識高績效者或需要改進的領域。這會導致不公平感,並降低評估的公信力。
- 目標失去指引意義,變成擺設
-
- 打擊團隊信任與動能
設目標卻不回顧、不調整,久而久之會讓員工覺得:反正主管也不看,認真幹嘛?一旦目標管理淪為例行動作,就無法建立真正的績效文化。
目標管理的核心在於提供方向並激勵團隊。如果目標只是形式,沒有實際追蹤與回饋,員工會感到努力沒有意義,進而失去工作的動力和方向感。
- 打擊團隊信任與動能
-
如何避免這種空虛的績效管理?
- ✅明確且可衡量 (SMART) 的目標
設定的目標必須是具體的 (Specific)、可衡量的 (Measurable)、可實現的 (Achievable)、相關的 (Relevant) 和有時限的 (Time-bound)。
✅即時回饋與調整
根據追蹤結果,及時給予員工回饋,肯定其努力,指出不足,並提供必要的資源或培訓。如果情況有變,也要勇於調整目標或策略。
✅把目標管理轉為目標對話
重點不是訂目標,而是持續圍繞目標對話與調整。建議每月/雙月進行一次 目標回顧 check-in,聚焦於進度、障礙與資源需求。
✅ 將績效導向從年終審判改為持續導航
好的績效系統像 GPS,不是事後判分,而是即時導航、調整路徑。若績效只在年底才被討論,已經錯失所有改善的時機。
✅ 主管要成為目標的參與者而非監督者
真正有效的績效文化,是主管與員工一起檢視目標,解決阻礙,而非只在考核時單方面打分數。讓所有相關人員都清楚目標、進度以及各自的職責,營造公開透明的環境,有助於激發團隊責任感。
✅ 善用工具並目標與績效評估掛鉤
導入目標管理軟體或專案管理工具,幫助企業更有效地追蹤目標進度,自動化提醒,讓團隊成員如同闖關遊戲一般的掌握個人數據的進度及累積。
將員工的績效評估與其目標達成情況緊密結合,讓員工清楚目標的達成對其個人發展和報酬的重要性。
- ✅明確且可衡量 (SMART) 的目標
持續對焦與支持
- 績效管理的價值,不在於年底給一個分數,而在於過程中持續對焦與支持。它必須是一個動態、持續的過程。只有當企業真正重視目標的設定、追蹤、回饋與調整,才能確保績效評估的有效性,並引導企業邁向成功。
column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