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識專欄
別讓「薪情」綁架你的未來:選科系前,先聽聽你內心的聲音
又到了傷腦筋的選科系季節啦。是不是感覺選擇比考試還難?畢竟,誰不想未來生活安穩,最好還能財富自由。把薪資和產業前景當成重要指標,完全可以理解。
但是呢,我們是不是偶爾也要停下來想一想:難道人生的劇本,只有「薪資穩、前景好」這一條線嗎?
滑著網路論壇、聽著學長姐和師長的建議,好像總有個聲音在耳邊說:「選那個錢景好的科系啦!」「你看那個產業,未來十年超夯!」沒錯,畢業後能不能找到好工作、薪水高不高,絕對是大家超級關心的現實問題。
卡個熱門科系的位子,就真的保證未來一路順遂、開心滿足嗎?如果每天讀的、未來要做的,都不是自己真心喜歡或擅長的事,那上大學、拚事業的動力還能撐多久?萬一讀到一半或工作幾年後,才發現「啊,這不是我要的!」那種卡關、甚至懷疑人生的感覺,可能比帳戶數字不好看更讓人難受喔。接下來,我們就想跟大家輕鬆聊聊這個話題,看看只衝著「錢」途跑,可能會錯過什麼風景,以及如何在現實跟興趣之間,找到那個讓你眼睛發光的甜蜜點!薪資與前景:畫重點,但別只劃這個重點!
但是選科系,如果完全不考慮薪水和未來發展,那確實有點太理想化了。畢竟,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,經濟壓力、學貸、對未來穩定生活的期望,都是不能迴避的問題。所以,一個科系的畢業生大致能拿到多少薪水?這個產業未來幾年的發展潛力如何?這些當然是我們在做決定時,非常實際且重要的參考指標,把它們納入考量絕對是明智的。這點,我們先達成共識!
不過,接下來就是關鍵了:「重要」並不等於「唯一」。如果我們把所有的賭注都押在「高薪」和「熱門」這兩個選項上,眼中只有數字和趨勢,那可能會不小心走進幾個思考的盲區,甚至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喔!
首先,科技和市場的變化實在太快了!就像現在視為顯學的AI或綠能產業,往前推十年,光景可能大不相同。誰能保證今天大家瘋搶的金飯碗,十年、二十年後還能一樣閃閃發光呢?產業趨勢是動態的,把未來完全寄託在當下的熱度上,風險其實不低。
再來,得面對現實:那些公認高薪、前景一片大好的科系,通常也是競爭最激烈的紅海。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畢業生投入市場,就算你順利畢業,也不保證就能輕鬆卡位到人人稱羨的職位。僧多粥少的情況下,投入與回報未必成正比。
最後,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:這份高薪工作,真的適合你嗎?每個產業、每個職位都有其獨特的工作內容、壓力、節奏和所需的特質。就算薪水再高,如果工作內容讓你提不起勁、價值觀與公司文化格格不入,或是所需能力正好是你的短版,那麼硬撐下去不僅痛苦,也難以展現真正的價值,更別說長久發展了。硬把方鑽塞進圓孔,結果可能適得其反。
所以說,薪資和前景固然重要,但把它們當作唯一的聖旨,可能需要再想想!
興趣:讓你跑得更遠的職涯「內在引擎」
聊完了薪資與前景這些「外在條件」,現在我們來聚焦那個常常被擺在後面的選項,但對長遠發展卻極為關鍵的要素「興趣」。你可以把它想像成驅動你職涯發展的「內在引擎」。外在的薪水、公司名氣或許能讓你順利「啟動」這趟旅程,但要能夠持續前進,甚至加速、爬坡,最終跑得長久又精彩,還是得靠引擎本身的馬力夠不夠強!
為什麼興趣這麼重要?首先,它是你學習動機的最佳燃料。面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,你會更像個主動的探險家,而不是被動的接收者。你會願意花時間去挖掘、去搞懂,甚至樂在其中,覺得「哇,這個好酷!」這種由內而生的學習動力,不僅效率高,更能讓你享受過程,願意投入額外的心力去鑽研,把知識學得更深、更透。
其次,興趣能大幅提升你克服挫折的韌性。說實話,職涯發展很少一路順風順水,遇到挑戰、卡關、甚至失敗都在所難免。當逆境來臨時,光靠薪水或頭銜這些外在誘因,不一定能讓你撐下去。但如果是做自己熱愛的事情,那份「就是想把它做好」的心情,會成為你堅持下去、尋找解決方案的強大動力,讓你更有韌性,不容易在困難面前輕言放棄。
最後,也是從長遠來看價值最高的一點:興趣能有效提升你的專業水準與創造力。因為有熱情,你會更主動地去深化專業知識、磨練技能,追求卓越。不只是「完成」工作,你會想「做好」、想「做得更好」。在這個過程中,新的想法、創新的點子往往更容易迸發出來。當你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時,你不僅做得更開心,也更有機會在專業領域中脫穎而出,真正地發光發熱。所以,別小看興趣的力量,它可能是你職涯中最寶貴的資產之一!
引擎空轉的代價:忽視興趣的身心靈隱憂
前面說到興趣像是驅動我們前進的引擎,那如果這顆引擎從來沒有真正點燃過熱情,甚至一開始就選錯了型號,長期下來會怎麼樣呢?如果我們長時間做著自己並不感興趣的工作,即使薪水還不錯、職位聽起來很體面,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付出一些隱形的代價,特別是在身心靈層面上。
最直接的感受,往往是身心俱疲。想像一下,每天早上叫醒你的不是夢想,而是不得不去面對那些讓你提不起勁的事務的沉重感。日復一日,這種消耗感會逐漸累積,讓人感到厭倦、疲乏,甚至連下班後或假日都難以真正放鬆,這就是典型的職業倦怠(burnout)警訊,能量好像一直處於低電量狀態。
接著,成就感低落也可能悄悄浮現。薪資單上的數字或許能帶來短暫的滿足,但如果工作內容本身無法讓你感受到「我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」、「我正在成長進步」,那麼內心深處的空虛和迷惘感就可能油然而生。你會感覺自己只是在「應付」工作,而不是在「投入」生活,長期下來,甚至可能影響對自我價值的判斷。
更值得我們警惕的是潛在的健康風險。當一個人長期處於低熱情、高壓力或低成就感的狀態下,心理的弦很容易繃得太緊。焦慮、易怒、憂鬱等情緒問題可能找上門,睡眠品質下降、食慾不振等生理反應也可能隨之而來,形成一個影響身心健康的惡性循環。
這樣的例子其實並不罕見。或許我們都聽過,有人為了追求社會眼中的成功,擠進了高薪的金融業或競爭激烈的科技公司,每天在高壓環境下處理自己並不熱衷的數字或專案,幾年後雖然賺到了錢,卻賠上了健康,甚至需要停下腳步,重新尋找人生的方向。這並非危言聳聽,而是提醒我們,身心靈的平衡與滿足感,也是職涯規劃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。
打好地基再蓋樓:先探究興趣,再點亮技能樹!
- 那麼,該如何「探究興趣」這門功課呢?
向內挖掘,自我對話: 這需要你靜下心來,誠實地問自己。做什麼事情的時候,你會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、特別投入?看到哪些新聞、書籍或影片時,會讓你眼睛一亮,想知道更多?別怕答案天馬行空,先記錄下來,這些都是認識自己的重要線索。
動手體驗,實際感受: 光想是不夠的,「試過」才知道!現在有很多機會可以讓你「淺嚐」不同領域,例如參加大學科系辦的營隊或體驗工作坊、聽聽各種主題的講座、爭取實習機會,甚至利用寒暑假打工。實際接觸那個環境、了解工作內容,才能更真切地知道自己是「喜歡」還是「只是聽起來好像不錯」。
尋求外援,多方參考: 有時候自己看自己會有盲點。這時候,可以找學校的輔導老師、專業的職涯諮詢師聊一聊,聽聽他們的觀察與建議。當然,已經在社會打滾或在特定領域學習的學長姐,他們的經驗分享也非常寶貴。此外,善用一些經過信效度驗證的興趣測驗或職業性向測驗,也能提供客觀的參考點,幫助你更系統地了解自己的特質與潛能。(就像做個健康檢查,了解自己的體質一樣!)
保持開放,廣泛涉獵: 特別是在學習階段,不要太快把自己框住。保持好奇心,多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、參加跨領域的活動。有時候,看似無關的學習或經驗,反而能在未來某個時刻串連起來,激發出意想不到的火花,為你打開更寬廣的道路。
探索興趣不是一蹴可幾的事,它更像是一場尋寶遊戲。先別急著衝向終點,好好享受探索的過程,打好「認識自己」的地基,未來要蓋出什麼樣的職涯大樓,才會更穩固、更精彩!
- 那麼,該如何「探究興趣」這門功課呢?
找到你的甜蜜點,讓熱情與麵包兼得!
薪資高低與產業前景好壞,確實是選填志願時非常重要的「現實指標」,但不應該是唯一的「絕對標準」。能夠點燃你學習熱情、讓你廢寢忘食去鑽研、在遇到困難時還能咬牙堅持下去的「興趣」,更是支持你走得長遠、走得快樂的「關鍵動能」,其重要性絕不亞於現實考量。
那麼,難道追求興趣就註定要餓肚子,擁抱現實就必須放棄熱情嗎?當然不是!人生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單選題。
我們鼓勵大家努力的方向,是在充分了解外在環境(市場需求、產業趨勢)的同時,也絕對不要忽略了自己內在的聲音(興趣、天賦、價值觀)。試著去探索、去尋找,看看有沒有可能在「你喜歡做的事」、「你擅長做的事」以及「社會需要且願意付費的事」之間,找到那個屬於你的、獨一無二的「甜蜜點」或「最佳交集」。這需要花時間探索,也需要一點嘗試的勇氣。
勇敢地去認識自己、去嘗試、去追尋那個能讓你眼睛發光的方向吧!
- 尋找方向的旅程可能充滿挑戰,需要不斷地自我叩問與向外探索,但請相信它的價值。
探索工作價值
找到那個平衡點,意味著你更有機會打造一份既能滿足生活所需(有麵包吃),又能讓你感受到意義與成就感(充滿熱情)的理想職涯。
HOLLAND職業興趣
- 尋找方向的旅程可能充滿挑戰,需要不斷地自我叩問與向外探索,但請相信它的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