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識專欄

不只抗壓力!辨識放棄者、紮營者、攀登者,打造高績效韌性團隊

為何有些人面對挫折時輕易放棄,有些人安於現狀,而有些人卻愈挫愈勇?逆境商數(AQ)理論提出「放棄者」、「紮營者」與「攀登者」三種反應類型,精準描繪了這些差異。進一步了解AQ助您掌握提升團隊整體抗逆力、優化人才策略的關鍵方法。
  • 為何身處同樣困境,結果卻大不同?

    • AQ1身為管理者或人資夥伴,您或許經常觀察到一個現象:同樣面對專案時程的壓力、突如其來的市場變局,甚至是棘手的客戶抱怨,為何團隊中有些成員能迅速調整、化挑戰為動力,展現出令人驚嘆的韌性;而有些人卻顯得步履維艱,甚至一蹶不振、選擇原地踏步?這種差異不僅影響個人績效,更牽動著整個團隊的士氣與組織的前進動能。這背後深刻反映的,正是個體在面對逆境時,其內在應對能力—也就是保羅·史托茲博士(Dr. Paul Stoltz)所提出的「逆境商數」(Adversity Quotient, AQ)。
      在目前這個充滿易變性、不確定性、複雜性與模糊性的時代,僅僅擁有專業技能已不足以應對挑戰。不論是個人或是團隊那份從逆境中學習、復原並持續前進的能力,已然成為驅動組織績效、激發創新活力,乃至實現永續發展的關鍵基石。對於身處管理第一線、肩負人才策略重任的我們而言,深刻理解並懂得如何有效提升AQ,絕非僅是錦上添花,而是日益重要的核心職能
  • 不僅是抗壓!深入理解AQ與三種類型員工

    • AQ2那麼,AQ究竟是什麼?它不僅僅是我們常說的抗壓性或心理素質,更深層次地,AQ衡量的是個人在面對逆境時,如何感知情境、承擔反應責任、控制負面影響範圍,並維持希望與耐力的綜合能力(即CORE四維度)。為了更形象地理解,史托茲博士以生動的「登山」作為比喻:人生與職涯如同登山,途中必然遭遇險阻,而我們應對的方式,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:
    • 放棄者 (Quitters) - 低AQ的警訊: 就像是稍遇陡坡便轉身下山的登山者。
      他們在職場上遇到困難時,傾向退縮、抱怨、歸咎他人,甚至散播負面情緒,主動性與績效表現常顯不穩。對管理者而言,挑戰在於如何有效引導,避免其消極態度影響團隊,並思考提供適切支持的可能性與方法。
    • 紮營者 (Campers) - 穩定中的隱憂: 他們是已攀登至一定高度,選擇在舒適平台安營紮寨的族群。
      在熟悉的職責範圍內,他們通常穩定可靠,符合期望;但面對變革或需突破舒適區的挑戰時,則可能顯露安於現狀、動力不足的傾向,滿足於「夠好就好」。如何重新點燃他們的內在動機,鼓勵持續學習與成長,避免團隊陷入停滯,是管理的契機。
    • 攀登者 (Climbers) - 驅動成長的引擎: 這群高AQ的夥伴,對險峻山路視為必經風景,甚至樂在其中。
      他們積極主動,將挑戰視為機會,展現高度責任感與解決問題的決心,擅長從失敗中汲取經驗,並能以自身熱情激勵他人。管理的關鍵在於提供足夠寬廣的舞台與具挑戰性的任務,同時關注其精力管理以防倦怠,並思考如何長久地留住這股驅動組織前進的核心力量。
  • 將AQ洞見轉化為人才策略優勢

    • 深刻理解AQ三種不同程度,真正的價值在於如何將此洞見轉化為解決管理痛點、提升組織效能的具體行動。許多困擾我們的問題,如高潛力人才為何留不住、團隊為何缺乏應變的動能、推動變革為何阻力重重,往往都與成員及團隊的AQ水準息息相關。因此,對於肩負發展組織與人才使命的人資夥伴與各級主管而言,掌握AQ的應用方法,無疑是將理論轉化為策略優勢的關鍵。以下幾個建議在實務上或許可以帶來一些改變:
    • 招募甄選:慧眼識英雄,適才適所。 在招募流程中,我們應超越純粹的技能評估。
      善用行為事件訪談(BEI)等技巧,深入探詢候選人過往處理挫敗、壓力與挑戰的實際經驗與反應模式,從中捕捉AQ的線索。思考不同崗位的真實需求:哪些關鍵職位亟需「攀登者」那份開創與堅韌?哪些穩定型職務更適合「紮營者」的細心與可靠?精準匹配能有效降低錯置人才的風險。當然,若需更客觀的數據支持,即可利用逆境商數AQ測驗確認結果。
    • 培育發展:因材施教,點燃全員潛能。 AQ並非一成不變,發展的空間巨大。
      建議策略應是「因材施教」:
      • 對暫時的「放棄者」,給予更多耐心輔導、拆解目標、創造小型成功體驗以建立信心;
      • 對穩健的「紮營者」,需連結其內在動機、設定具挑戰性的「延伸目標」、提供學習資源鼓勵其拓展舒適圈;
      • 對高驅動力的「攀登者」,則要賦予更大舞台與自主權、引導策略思維、關注其長期身心平衡。將AQ發展目標明確納入個人發展計畫(IDP),將使培育更具針對性與成效。
    • AQ3團隊建立:優化組合,共譜高韌性樂章
      團隊的整體AQ表現並非個體AQ的簡單加總。評估團隊成員的AQ組成,有助於預見團隊的潛在動能、協作風格及可能的風險點。管理者的智慧在於促進不同類型成員間的「截長補短」:例如,讓「攀登者」引領方向,「紮營者」確保執行品質。更重要的是,致力營造一個具有高度「心理安全感」的環境,讓每位成員都敢於表達真實想法、勇於嘗試甚至偶爾失敗,從而激發出>1+1>2的團隊韌性。
    • 文化塑造:蔚然成風,植入擁抱挑戰的組織DNA。 持久的改變源自文化。
      領導者,特別是高階主管,其「以身作則」的「攀登者」精神是塑造文化的核心。同時,檢視我們的獎勵與認可機制,是否不僅僅獎勵結果,更能肯定面對挑戰的勇氣、解決問題的努力,以及那份寶貴的「從失敗中學習」的態度?將AQ理念巧妙融入日常溝通、內部培訓及績效管理體系中,才能讓擁抱逆境、持續成長的信念,真正成為組織上下共享的DNA。
  • 透過科學化量測提升管理精準度

    • AQ4雖然我們已掌握了AQ三種類型的辨識框架與初步的應用策略,但在日常管理中,單憑主觀觀察來判斷個人AQ水平及其細微特徵,難免會受到個人偏好或情境因素的影響,且不易客觀追蹤發展的成效。因此在量測後需要有完整的資訊可以判斷AQ總分與所屬類型(放棄者、紮營者、攀登者),更能深入剖析其在掌控感(Control)、歸因與責任感(Ownership)、影響範圍(Reach)及持續時間(Endurance)這四個維度上的具體表現。
      對人資夥伴而言,它能為人才招募、晉升決策、高潛力人才盤點及發展計畫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持,並能量化評估相關培訓或輔導的實際成效;對部門主管來說,這如同獲得一份團隊成員的「逆境反應說明書」,有助於更深刻地理解同仁特質,從而制定出更貼合人心、更有效的管理與激勵策略,促進團隊溝通與協作。
  • 改變,就從此刻開始

    • 無論是從調整自身的溝通與回饋方式,更細膩地觀察、同理並回應團隊成員在壓力下的狀態;或是進一步將AQ納入人才發展對話,乃至審慎評估引入客觀AQ評量工具的可行性,每一步都是朝向建立更強健組織的有意義行動。
      AQ 逆境商數測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