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xplore Imagination
發現各種性格新觀點。
績效管理轉危為安系列 : 從績效與成長,如何讓評核變成教練對話
績效評核若僅停留在打分與排名,容易讓員工感到被評價而非被支持;但若能轉化為「教練對話」,則可成為促進成長的契機。主管應透過提問與傾聽,幫助員工回顧成果、找到優勢與改進方向,並共同設定可行目標。如此,評核不再是一次性的壓力事件,而是持續發展與建立信任的過程,讓績效真正連結到個人成長與團隊進步。
績效管理轉危為安系列 : 工具才是績效制度的推進器
再完善的績效制度,若缺乏合適的工具支撐,最終也難以落地。許多企業在推行績效管理時,仍依賴人工紀錄與分散系統,造成數據延遲、資訊不一致,主管與員工都難以即時掌握進度與成果。選擇能整合目標追蹤、數據分析與回饋管理的工具,不僅能降低執行負擔,也能提升透明度與效率,讓績效制度從紙面走向日常,真正成為推動行動與成果的引擎。
績效管理轉危為安系列 : 目標設定不是難題落地才是
績效管理中,KPI 設定往往被視為首要挑戰,但實際上真正的難關在於落地執行。企業總是花費大量時間訂定指標,卻缺乏持續追蹤與資源配合,導致目標淪為紙上談兵。落地不僅需要明確的行動計畫與責任分工,還必須結合即時數據檢視、定期檢討及跨部門協作,確保目標與日常工作緊密連結。唯有將 KPI 從文件推進到行動,並在過程中不斷調整優化,績效管理才能真正驅動團隊成長與成果實現。
潛伏的掠奪者:透視馬基維利主義人格的洩密風險
台積電2奈米洩密案爆發後,輿論與分析多半聚焦於外在的誘因、內部的壓力,或是資安防護的漏洞。但如果,真正的風險並非來自於一個變壞的好人,而是一個天生就善於偽裝、精於算計的掠奪者呢? 台積電內鬼案迫使我們必須正視一個潛藏在組織中的幽靈,當企業耗費鉅資建立防火牆時,最危險的病毒,可能早已存在於核心團隊之中,並且披著績效卓越的外衣。
職場偏差行為 : 預見洩密風險的蛛絲馬跡
當企業的營業秘密失竊,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:誰是內鬼?、防火牆哪裡出了漏洞?。我們急著尋找兇手與兇器,卻很少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:這場犯罪,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? 台積電的洩密案告訴我們,真正的第一犯罪現場,可能不是在員工複製檔案的那一晚;而是在他第一次虛報加班費、第一次在辦公室散播謠言時,就已經悄悄佈下。這是一場由無數個微罪所鋪陳,最終引爆的完美風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