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識專欄

有關個人性格、人際關係或者職涯相關的熱門話題。

Explore Imagination

發現各種性格新觀點。

績效思維
績效管理的知易行難 : 主管也需要工具救援

績效管理的成敗,往往取決於主管能否有效執行,但許多主管在目標追蹤、數據分析與回饋對話上缺乏足夠工具支援,導致制度難以落地。當績效管理全靠人工記錄與零散資訊,不僅增加主管負擔,也降低執行精準度。提供簡便且整合性的管理工具,能幫助主管即時掌握進度、聚焦問題並給予有效回饋,讓績效制度真正發揮驅動成長的效益。

績效思維
績效管理的知易行難 : 為什麼績效制度推了多年還是無感?

許多企業投入多年推行績效制度,卻仍讓員工感到「無感」,核心問題多在於制度與日常工作脫節。若績效指標僅存在於文件與年度評核,而缺乏持續追蹤、即時回饋與資源支持,員工自然難以感受到制度的價值。績效管理唯有與日常管理緊密結合,並讓成果與獎酬、發展機會直接連動,才能真正驅動行為改變與組織成長。

績效思維
績效管理的知易行難 : 員工為什麼不願主動回報績效?

許多員工對主動回報績效抱持抗拒,原因可能來自怕被挑錯、覺得麻煩或反正主管也不看。當回報缺乏明確意義與回饋機制,員工自然傾向被動應付。若企業希望員工積極回報,必須讓回報成為展現成果與爭取資源的機會,並透過即時肯定、問題協助與透明機制,讓員工感受到回報的價值與影響力,進而形成正向循環。

績效思維
績效管理的知易行難 : 當績效成了回憶測驗,公平性就開始流失

年終評核之所以讓人心累,關鍵在於它常被執行成回憶測驗。主管依印象回顧一整年的表現,容易忽略過程努力與情境差異。當評核依賴記憶與主觀判斷,公平性便開始流失,績效結果更多反映評核者的印象偏差,而非員工的實際貢獻。若缺乏全年持續的目標追蹤與即時回饋,績效管理將失去激勵與改善的作用,甚至造成士氣下滑。唯有將評核轉化為平時的對話與紀錄,才能兼顧公平與成長,讓績效成為促進發展的工具而非壓力來源。

績效思維
績效管理的知易行難 : 從績效與成長,如何讓評核變成教練對話

績效評核若僅停留在打分與排名,容易讓員工感到被評價而非被支持;但若能轉化為「教練對話」,則可成為促進成長的契機。主管應透過提問與傾聽,幫助員工回顧成果、找到優勢與改進方向,並共同設定可行目標。如此,評核不再是一次性的壓力事件,而是持續發展與建立信任的過程,讓績效真正連結到個人成長與團隊進步。